2019-12-10
用户名:
密码:
欢迎 : 登录本站!
关于我们
保护管理
资源监测
宣传教育
志愿者之家
保护联盟
保护论坛
机构简介
组织结构
最新动态
政策法规
专项行动
执法案例
物种鉴定
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
最新动态
资源本底
科学研究
调查报告
最新动态
科普活动
科普刊物
科普知识
自然笔记
联盟介绍
联盟院校
联盟理事单位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关键字
物种查询
关键字
资源监测
最新动态
资源本底
科学研究
调查报告
在线服务
生态志愿者中心章程
生态志愿者中心简介
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简介
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章程
在线咨询
更多
·
我家住松江,昨天救下一只受伤的黄鹂...
·
我是一名观鸟,护鸟,拍鸟的退休...
·
请问花鸟市场里面又买的30块一条的...
·
我家超市不小心用老鼠粘 粘到了一只...
首页
>
资源监测
>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上海地区獐重引入繁殖种群建立及野化训练》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2013年1月10日,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联合组织专家对《上海地区獐重引入繁殖种群建立及野化训练》项目成果进行了鉴定验收。专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研究员蒋志刚、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和林、徐宏发组成。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蔡友铭副局长、华东师范大学朱自强副校长、獐野化及训练项目组负责人张恩迪教授出席会议。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獐(别名河麂、牙獐,英文名Chinese water deer),曾于新石器时代在上海生存,二十世纪初绝迹。上海从2006年开始启动土著物种的恢复工作,先后选择了獐、狗獾和扬子鳄3个物种开展重引入和野放工作。
针对獐这个在上海消失近100年的物种,从2006年开始引种,经过6年多的努力,先后攻克了獐种群的引种、驯化、饲养、繁殖和野放等工作,獐的种群数量从2007年的21只发展到2012年的227只,重引入地点从2007年的一处5400平方米扩大到了5个地点总面积7.7平方公里,建立了能够自我繁殖的野外放养种群。
在项目实施期间,项目组人员运用野外行为观察、食谱分析、无线电遥测、GPS跟踪、显微及放射免疫分析等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明晰了獐在上海地区的食物和栖息地选择、行为适应和生理生态特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在上海半自然状态下关键物种的恢复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科学依据。
经过汇报和专家提问,专家组认为项目组在高度城市化地区探索开展了大型哺乳类动物的重引入和野外放归试验,在目标物种栖息地选择和适应性改造、动物警戒模式、食物结构、生理节律、重引入技术标准等方面开展了开创性工作,特别是突破了城市生态恢复引入大型哺乳动物的瓶颈,首次实现了在特大型城市探索引入已消失的土著旗舰物种,为进一步开展城市化地区物种恢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专家一致通过成果鉴定。
返回